2022年11月,江西省锦江流域发生铊污染事件,造成锦江干流沿线3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铊浓度超标,并威胁下游赣江水质安全。事件发生后,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第一时间派出工作组赶赴现场指导应急处置工作。江西省人民政府启动突发环境事件Ⅱ级应急响应。经部省共同努力,事件得到妥善处置,群众饮水安全得到保障,赣江干流水质未受影响。 按照《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处理办法》规定,生态环境部会同江西省人民政府成立联合调查组,对事件开展全面调查。调查认定,此次事件是一起因江西齐劲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齐劲公司)违法排污造成县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断的重大突发环境事件。 一、事件基本情况 齐劲公司位于江西省宜丰工业园区内,以废铅酸蓄电池、铅酸蓄电池厂产生的含铅废物为原料,设计年产21万吨再生铅。2018年11月取得环评批复,要求企业生产废水和初期雨水处理后回用不外排,循环冷却水排水和软化水制备废水(浓水)处理达到《再生铜、铝、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1574-2015)规定排放限值后,送由中节能环保投资发展(江西)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江西省宜丰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处理。 2022年9月以来,齐劲公司因企业烟气脱硫系统离子液装置频繁故障而加大氢氧化钠使用量等原因导致生产废水盐分浓度增高,废水回用率大幅降低。2022年10月6日开始,齐劲公司私自安装PE管,将未能回用的含铊生产废水排至企业暂存设施后排入江西宜丰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自2022年10月6日开始至11月24日被责令停产期间,齐劲公司排入江西宜丰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的日均排水量较2022年9月日均排水量增加1倍以上。因江西省宜丰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无除铊工艺,齐劲公司排放的含铊污染物通过园区污水处理厂后外排进入耶溪河,进而影响下游锦江干流。宜春市高安生态环境局监测结果显示,铊浓度在0.00028毫克/升至0.00033毫克/升之间,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3规定的铊标准限值(0.0001毫克/升)。 本次事件受影响河段约160.7公里,其中耶溪河约1.9公里,锦江干流约158.8公里。事件对锦江干流3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造成影响,其中宜春市高安市高安二水厂和沙湖水厂共用取水水源地为县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宜春市丰城市隍城水厂取水水源地和南昌市新建区石岗水厂取水水源地为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经评估,事件应急响应期间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8万元,主要包括污染处置费用、应急监测费用、饮水保障工程费用等。 二、事件应对处置 事件发生后,生态环境部迅速派出工作组赶赴现场,江西省以及锦江干流沿线相关市县人民政府先后启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采取多项有效措施,全力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在饮水保障方面,通过采取联网自来水厂加大供水、自来水厂除铊工艺改造以及应急送水等措施,保障受影响区域群众生活用水供应,群众饮水未受影响。在溯源断源方面,第一时间组织对锦江流域开展溯源排查,初步判定铊污染主要来自江西省宜丰工业园区后,立即责令园区污水处理厂停止排水,并实施应急除铊工艺改造。在应急监测方面,统筹组织相关市、县生态环境监测部门与第三方监测单位等机构开展应急监测,先后3次优化调整应急监测方案,全面监测跟踪污染态势,对江西省宜丰工业园区74家涉水企业开展溯源监测。在水利调度方面,调度锦江、赣江流域大中型水库加大下泄水量,在锦江流域范围内实施人工增雨,增加锦江及赣江(南昌段)流量,有效降低沿线铊浓度。同时,相关市县人民政府通过官方媒体持续发布事件溯源排查、污染处置、供水保障措施等信息。 三、事件原因及存在的问题 调查认定,事件直接原因为:齐劲公司私设暗管偷排含铊废水进入江西省宜丰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因园区污水处理厂无除铊工艺,致含铊污染物随其排水经耶溪河进入锦江干流。2022年10月以后,齐劲公司铊污染物外排总量增大,叠加枯水期锦江流域水环境容量降低,造成锦江干流沿线部分河段铊浓度超标。 此外,调查中也发现江西省宜丰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存在未执行环评批复有关要求等问题,以及地方相关部门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当地已对齐劲公司违法行为和涉嫌刑事犯罪问题进行立案调查,纪检监察部门对相关部门责任人员开展调查问责。 四、防范整改措施建议 江西省要深刻汲取事件教训,严密排查整治各类环境风险隐患,提升生态环境安全监管能力,坚决守牢生态环境安全底线。要以再生铅冶炼、铅蓄电池、无机盐制造(碳酸锂)等行业为重点,深入开展涉铊行业企业排查整治,建立涉铊企业清单并动态更新。强化流域水质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在水源地等重点水环境敏感目标、跨界断面等建设涉铊等重金属自动监测预警设备。按照2020年生态环境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城镇(园区)污水处理环境管理的通知》等要求,依法明晰并压实各方主体责任,推动各方履职尽责,强化环境监管,确保园区污水处置各环节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下游区域水环境较为敏感的重点工业园区,要结合园区环境风险特点,针对性储备环境应急物资,强化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持续提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